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发展
作为应对地区突发事件计划的一部分,中国一直发展阻止或反击第三方势力(包括美国)干预的能力。虽然这些能力中许多都集中于台湾,但除了台湾危机外,其还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中国发展远程打击可能会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军力或作战的敌军的努力--美国防部称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称为反干预)而制定的对策。
为了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中国正在追求空中、
海上、海下、
太空和反太空以及信息作战系统和行动概念,发展从中国沿海到西太平洋的多层次进攻能力。中国新兴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中一个基本要素就是能够控制和支配现代化作战空间中所有领域的信息范围。
解放军军事著作作者常常强调现代战争需要控制信息,有时候其将之称为"信息封锁"或"信息主宰",并在战争初期阶段获得信息优势,以掌握空中和海上优势。中国正在改善信息和作战安全以保护其信息结构。其还在发展包括阻遏和拦截在内的电子与信息战能力以击败敌对者。
可以想象,中国的"信息封锁"应该会利用整个战场范围内的军事和非军事资产,包括网络空间和外太空。中国在先进电子战系统、反太空武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行动等领域的投资,结合更多诸如通过不透明度进行宣传、欺骗和否定等与解放军和共产党相关的传统控制形式,都体现了中国领导阶层对构建信息优势的重视。
在更为传统的领域,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侧重点似乎是,限制或控制敌方进入中国外围(包括西太平洋)的陆地、海洋和领空。例如,如果中国当前及规划中的系统结构获得改善,
就能够为解放军提供可攻击位于距中国沿海地区 1000 海里(1海里
= 1.852千米)地方的敌方水面战舰。这些改善包括:
●反舰弹道导弹:反舰中程导弹意在攻击海上目标,其利用超视距瞄准系统定位并跟踪移动舰艇。
●常规与核动力攻击潜艇:基洛级、宋级、商级和元级潜艇都能够发射先进反潜巡航导弹。
●水面战舰:旅洲级、旅洋-I/II级、现代-II2级驱逐舰都配备有先进远程防空和反舰导弹。
●海上攻击机:FB-7(JH-7)、FB-7A(JH-7A)和B-6G(H-6G)以及苏-30MK2,都武装有反舰巡航导弹,能够与敌方水面战舰交战。
同样的,解放军当前和规划中的系统将使得解放军能够攻击地区空军基地、后勤设施及其他陆基基础设施。中国军事分析家曾得出结论称,鉴于协调运输、通信以及后勤网络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后勤和力量投射是现代战争中潜在的薄弱环节,中国正在部署大量装载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现代飞机、无人机、陆基和空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特种部队以及网络战能力,将使该地区目标都纳入其威胁范围之内。
火炮发射的高精度弹药。解放军正在开发或部署射程能够打击台湾海峡内外目标的火炮系统,包括PHL-03
30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装置(100+公里射程)以及WS-2
40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装置(200公里射程)。中国区域战略防空系统包括远程先进地对空导弹,例如俄制SA-10和SA-20
PMU1/PMU2导弹以及国产HQ-9导弹。北京也将利用俄制和国产第四代战斗机(例如,苏-27/歼-11战斗机和苏-30战斗机变形机)以及国产F-10战斗机争夺空中优势。解放军海军会利用配备有AS-17/Kh-31A反舰导弹的Su-30MK2
战斗机、B-6G轰炸机以及JH-7战斗轰炸机执行海上封锁任务。除此之外,远程无人机及无人作战机的采购及开发将扩大中国远程侦察与攻击的选择。
2011年1月,中国第五代歼-20隐形战斗机首次在网络上现身。尽管此战斗机的外观强调了中国在先进国防系统投资的力度,五角大楼认为歼-20隐形战斗机不可能在2018年之前具备有效作战的能力。在生产歼-20隐形战斗机时,中国面临许多障碍,包括生产高性能喷气发动机。
常规精确打击能力建设
短程弹道导弹(<1000
公里) 。截至2010 年12
月,解放军已拥有1000-1200枚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的总数目较去年几乎没有变化。然而,解放军还将部署射程更远、有效载荷更为复杂的先进变型弹,并逐渐替代不具备真正"精确打击"能力的前几代短程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1000-3000
公里)。解放军正获得并部署常规中程弹道导弹,以拓展其可精确攻击陆地和海军舰艇目标的射程,包括在第一岛链外远离中国海岸行动的航空母舰。
对陆攻击巡航导弹。解放军还将继续部署空基和陆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比如YJ-63、KD-88
和DH-10 系统,进行远距精确打击。
陆地攻击弹药。解放军空军列装有少量战术型空对地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包括全天候卫星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以及激光制导炸弹。
反舰巡航导弹。解放军海军已经拥有或正获得十多种反舰巡航导弹变形弹,从1950
年代的CSS-N-2 到现代化的俄制SS-N-22
和SS-N-27B。中国研究、发展和生产反舰弹道导弹的速度在过去十年大幅加速。
反辐射武器。解放军从以色列进口了哈比无人战斗飞行器和俄制反辐射导弹。中国继续发展俄罗斯KH-31P(AS-17)即YJ-91
导弹,并将之集成到歼击轰炸机系统之中。
弹道导弹防御
中国现有远程先进地对空导弹仅可提供有限反弹道导弹能力,但据称却可有效防御巡航导弹。SA-10导弹最初设计用于应对低空飞行巡航导弹,作为其后继型号,SA-20
的这种能力得到了增强。SA-20 PMU2
是俄罗斯出口的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据称能够打击射程1000
公里飞行速度2800 米/秒的弹道导弹。
据称,中国的红旗-9
远程地对空导弹也能够应对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可能拥有有限的针对射程为500
公里的战术弹道导弹的点防御能力。中国正在推动导弹防御"保护伞"的发展--该保护伞由外空(海拔大于80千米)动能拦截系统、弹道导弹拦截系统以及其它外太空宇航飞行器构成。2010年1月,中国利用一枚陆基导弹成功地中段拦截了一枚弹道导弹。
拓展行动范围
除了应对台北突发事件外,解放军还一直发展可使其活动范围的新平台及能力,以拓展其活动范围,解决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或印度洋及西太第二岛链以外区域的其他问题。
在描述任何兵种现代化任务时,2008年和2009年中国国防白皮书都强调在距离中国大陆较远地区的机动和行动能力。解放军主要通过其海军、弹道导弹和空军力量获得这些能力。海军、弹道导弹以及空军是解放军获得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
解放军海军:
在中国将其作战范围扩大至中国领海之外地区的努力中,解放军海军处于最前沿。中国2010年国防白皮书称,"近期的应急救援与灾难援行动、反恐行动、与训练(显示了)解放军在远距离、跨地区军事演习、远水护航行动与复杂战场环境下提供设备支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解放军海军对外展示了在第二岛链之外部署有限现代水面平台的能力,包括从2009年到2011中期,9次部署到亚丁湾支持持续性反海盗行动。解放军海军还采购了能够支持常规军事行动、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援助任务的新级别舰艇,其中包括
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和"和平方舟"号医务船。
解放军海军对诸如核动力潜艇及其首艘航母等平台的投资,都说明中国正在准备迎接除台湾危机之外的冲突。
中国已经在整个亚洲及印度洋沿岸投资了几个民用港口项目。虽然这种投资可能会改善解放军海军和平时期的后勤支持选择,加强中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但是,它们并不能代替军事基地。没有海外军事基地,中国的力量投射与维持能力将被局限于邻近地区。北京决定放弃其长期坚持、自愿接受的反对在海外设立基地政策,将标志着中国寻求更强的蓝水战斗能力。
第二炮兵:
正如本报告其他章节详述的一样,中国弹道导弹部队正在采购常规中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扩大其以常规精确或近精确攻击威胁他国的范围。
解放军空军:解放军空军正在发展远程版"獾"B-6
轰炸机,一旦升级版轰炸机配备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其攻击半径便可远达第二岛链。歼-20最终给予解放军空军一个远程渗透到复杂防空环境下进行攻击的能力平台。
2010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的"和平使命"演习期间,解放军空军B-6轰炸机在中国西部乌鲁木齐以西的哈萨克斯坦执行了远程轰炸任务。2010年解放军空军通过向土耳其部署苏-27战斗机进行联合演习,在外国行动上达到了另一个里程碑。虽然解放军空军在远程重型运输机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2011年2月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碑,空军用4架IL-76长途运输机协助从利比亚撤离公民。这次任务标志着解放军空军首次海外部署撤离中国公民。
解放军陆军。尽管解放军的大规模地面部队还没有像解放军其他军种一样经历同样大规模的现代化,但是它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经在稳步提高。其中很多集中在离台湾最近的驻防部队。例如,一款新的两栖突击车已经在核心部队服役,以提高解放军执行两栖攻击的能力。少数主战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以及防空武器已经开始在部分部队服役。和这些现代化一起,解放军地面部队训练已经开始强调联合作战行动以及远程机动能力。
中国解放军地下设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开始使用地下设施(UGF),以保护并掩藏其关键资产。中国战略导弹力量--第二炮兵部队(SAC)早在部署最早期的液体燃料导弹系统时,就已研发使用地下设施。现在,该部队继续使用地下设施保护和掩藏最新的最现代化的固体燃料机动导弹。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媒体就大致承认用于支援第二炮兵部队的地下设施的存在。2009年12月后,几家中国和外国媒体提供了有关神秘隧道网的报道,称该隧道长达5000多公里。
鉴于中国"绝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及其最近获得的有限的弹道导弹早期预警能力,北京认为中国在进行核反击之前必须承受最初的核打击。考虑到中国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较少,和潜在对手现代化精确弹药的发展,核生存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先进的建造设计使中国军方得以利用更深的地下设施,从而使敌人的目标打击变得复杂化。
尽管保密与模糊依旧是中国在台湾之外的力量投射
核领域的主要做法,但军方偶尔也会公布一些与导弹相关的地下设施,以向外界传递其有限核武库十分可靠的战略信号。这些披露内容包括隧道图片、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安全与控制中心,以及先进的掩藏手段。适用于使用地下设施的军事设施包括;战地指挥所、通信站点;重要武器装备存储,以及人员保护。
中国继续投资于旨在提高行动范围的军事项目。目前中国军力发展趋势,可为中国提供在台湾之外其它亚洲地区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
中国也要求解放军发展除战争能力之外的其他军事行动能力,如维和行动、救灾和反恐作战。这些能力有望对国际公共商品的运输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会增加北京为获得外交优势、推进利益或以对中国有利的方式解决争端而进行军事胁迫的选项。
对中国武器研发和部署模式的分析显示,随着力量的增强,北京已经着眼于应对台湾之外的其他突发事件。例如,中国各个配备常规战区射程导弹的新型导弹部队,可能会在台湾之外的突发事件中派上用场。鉴于岸基航空兵可到达台湾,中国航母项目在台湾战场上的价值非常有限,且还将需要附加的海军资源予以保护。不过,其将扩大中国的海上空战能力。机载预警和控制及空中加油项目也可扩大空中作战范围。先进驱逐舰和潜艇能够保护中国的海上利益并推进到第二岛链之外。中国的远征部队(三个空降师、两个两栖步兵师、两个海军陆战旅和约七个特别行动小组)正在通过引进新式装备、更好的部队级战术和更强的联合协作来进行提升战力。从长远来看,中国C4ISR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改进,包括天基和超视距传感器,能够使北京识别、跟踪和定位西太平洋深处的军事活动。
印度。
2010年,通过增加贸易及高层对话,中国已加深了其同印度之间的关系,尽管边境紧张仍是两国双边关系中具有刺激性的因素。
201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近600亿美元。两国还就领土争端问题进行了几轮对话。中印国防关系于2007年制度化,当时两国启动年度国防对话。虽然2010年,在中国拒绝为一名印度高级将领发放签证后,印度取消了高级军事交流活动,但两国同意于
2011年4月恢复军事交流。2010年12月,在中印关系出现不稳后,温家宝总理对新德里进行了访问,试图消除双方之间的分歧,但是温家宝总理并未解决那些存在严重刺激性的问题。
高度的不信任使中印双边关系继续处于紧张状态。为加强中国对印度的震慑性姿态,解放军已经用更先进、存活性更强的固体燃料推进的CSS-5中程弹道导弹系统,替代了具备核能力、使用液体燃料的
CSS-3
洲际弹道导弹。而且,中国还在投资发展中印边境的公路。虽然这一建筑项目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得到改善的公路也能支持解放军的边境防御行动。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密切的军事关系,以及北京政府在印度洋、中亚和非洲不断增加的足迹仍感到担忧。
俄罗斯。北京仍继续将莫斯科视为一个有益的国际伙伴。尽管意识到俄罗斯的一些利益与中国的一些利益并不一致,但是莫斯科和北京共享着许多重叠的利益,并且中国从更加稳定与和平的北部边界受益良多。中俄双方继续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双边合作,特别是在中亚,在那里中俄共同管理着上海合作组织(SCO)。
既然存在这一合作,但俄罗斯仍在担心中国的崛起,而解放军战略学者继续视俄罗斯为一个潜在的长期安全挑战。苏联解体后,中国将其战略方向转向了南部和东部,但是在兰州、北京以及沈阳军区,除常规和战略导弹部队外,北京政府还在这些军区保留了重要力量结构,从而维持中国的威慑。
中亚。中国在中亚拥有几大重要利益。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有意获取中亚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目前,中国已经与能源丰富的中亚国家达成多项目协议。其中包括一条始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的能源管道协议。
中国对中亚的兴趣还出于国内安全考虑。从国内安全方面来看,北京政府希望破坏中亚对东突分裂主义者的支持,这些人与中亚民族分享着共同的宗教、种族以及语言联系。北京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竞争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可能会破坏中国西部早已脆弱的安全形势。
中国使用多国共同组建的上海合作组织来解决边境安全、反恐、地区安全问题。北京政府还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行双边及多边演习,以增强中国的地区影响能力,构建反对东突的联合力量。
南海。在共产党于1949年执政之前,中国政府视南中国海为其地缘政治利益地区,是中国"历史性水域"的一部分。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便考虑将南中国海作为中国海域的一部分。于是,在1947年公布的中国地图上,中国大陆南部便出现了"U形"虚线区,继续宣示中国拥有南中国海的主权。然而,直到最近,解放军海军有限的行动范围,限制了北京政府在南中国海军的军事选择。过去五年间,中国开始在南中国海展现其更为常规的海军存在及民间执法存在。期间,在一些情况下,尤其是在2009年,中国曾使用武力及高压政策,推进其对有争议海上领土主权的宣示,结果引起了中国多数亚洲邻国的担忧。
虽然中国仍然担心会引发区域敌对行动,并且或许会调整自己的某些策略,但是北京政府似乎渴望在长期时间内,加强对有争议区域的主权宣示。这包括采取法律行动,以及部署更强的海军舰船以及民间执行船只。更多更强的存在将使中国能够进行力量投射、封锁以及监视行动,从而影响南中国海的重要海上航线。全球大约50%的商业运输活动,都要通过南中国海。
有关资源(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和捕鱼权的竞争,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继续驱动着南中国海各个主权宣示国之间领土纠纷。虽然这个存在诸多争议的地区的紧张局势,已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平息下来,但是2007年,南中国海再次浮现摩擦迹象,尤其是在中国与越南之间。
为响应2004年解放军的"新的历史使命",中国高级军事领导人开始发展拓展版区域海上战略和存在概念。例如,2006年,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吴胜利要求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以保护渔业、资源开发和能源战略通道。诸多此种观点和上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打造解放军海军能力的争论遥相呼应。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台湾应急计划是解放军军事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在2001年后,这种讨论开始逐渐消退。2008年和2010年国防白皮书表明中国更加重视解放军不断拓展的任务范围。
作为其军事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中国已逐渐将资源从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向南海舰队转移,大幅度增强了南海舰队的能力。中国向其南部沿海部署更强大的战略与常规军事存在的能力,正在对地区竞争和军力动态构成越来越大的影响。